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伏羲智库创始人、 主任李晓东——数字化时代的数据驱动与模式创新
数字经济,以前我们叫做互联网经济、网络经济、信息经济等等,有各种叫法。自从 G20杭州峰会,中国推动发布了 G20数字经济发展倡议以后,第一次全面的定义了数字经济。在2016年之后,基本上就没有太多人去讲其他的词了,网络经济、信息经济等统统以数字经济来描述我们新的经济形态。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规划里面也明确提到,数字经济就是以数字化的数据资源作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载体。但是从我们研究来看的话,我们把它重新做了一些界定,大概有这么几个关键词。
2023年2月22日,由中国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机构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数字产权创新大会”在成都举办。
大会以“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的产权市场数字化创新”为主题,围绕产权数字化和数字产权化展开交流,旨在推动产权交易资本市场加强数字化创新、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数字中国建设。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伏羲智库创始人、主任李晓东先生在大会现场进行演讲。以下为李晓东先生演讲实录,欢迎阅读转发。
尊敬的吴书记、夏秘书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上午好!
今天的主题是数字产权,对产权这个话题,我基本上属于门外汉。但大概过去20多年,我一直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工作,之后创办了伏羲智库。伏羲智库是数字经济领域的一个新型智库,我们以及清华大学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还有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是一个协同研究的共同体,我们研究团队横跨了政策、技术还有产业。从我们研究团队来看,我们坚信数字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刚才各位领导已经非常强调了,我想我还是再强调一下,我们是如何理解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以前我们叫做互联网经济、网络经济、信息经济等等,有各种叫法。自从 G20杭州峰会,中国推动发布了 G20数字经济发展倡议以后,第一次全面的定义了数字经济。在2016年之后,基本上就没有太多人去讲其他的词了,网络经济、信息经济等统统以数字经济来描述我们新的经济形态。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规划里面也明确提到,数字经济就是以数字化的数据资源作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载体。但是从我们研究来看的话,我们把它重新做了一些界定,大概有这么几个关键词。
第一,新经济形态,这个是大家共识。但是经济形态到底是什么样一个形态,其实还在研究和探索过程中。
第二,不是所有的数据都是要素。数据作为要素,什么是要素,是不是所有的数据都是要素?数据,从我们计算机专业来看,就是1010的一串代码。不是所有数据都是要素,是以数字化的信息和知识,具有一定知识密度的数据资源才能称之为要素。
第三,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信息网络为载体。不是所有的载体都算,如果不能达到以互联网为基础作为互联互通的话,那么很难能完成数据的要素化。
第四,以应用数字技术推动全要素使它转型为推动力。经常有人说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我们是不太同意的。数字经济其实是一种新经济形态,也有人提数字经济也是一种实体经济,并不是大家所说的虚拟空间。虚拟经济还有最小的对接,供需对接的方式,市场强调供需对接,而互联网和数字化的数据可以促使以最小的供需对接来完成这种市场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更加高效、公平、均衡和充分。
这是我们对于这个数字经济的一个判断和理解。这里核心是数据。其实从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我们大概从公元开始到1700年,差不多用了1700年的时间,经济总量以现在的方式核算的话,大概完成了3.5倍的增长,花了1700年。但是从工业革命以后,第一次工业革命从1760年到184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840年到1950年,一、二次工业革命都是和能源、物流相关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是计算机互联网。在一、二次工业革命差不多200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全世界的GDP增长了几十倍。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从1950年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就是计算机和互联网发明以后的三次工业革命到现在,我们整个GDP增长从1970年开始到现在,差不多是几十倍,我们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过去几百年工业革命的增长,也完成了过去将近2000年增长的10倍。
还有一个数据,在互联网普及以后的2000年,也就是世纪到现在差不多20年的时间,全世界GDP仅仅用了20年就完成三倍的增长,而中国抓住了这个数字化的时代,1994年4月20号中国接入全球互联网,我们用20年的时间达到了14.6倍的增长。中国的经济发展得益于世界工业制造的转移,但是世界制造业的转移得益于整个数字化时代和互联网普及,所以现在大家也在讨论说这是第四次工业革命。那么什么是第四次工业革命?这是达沃斯论坛施瓦布老先生提出来的。但是我们的判断,第四次革命就是一种新的能源网、物流网和信息网的新三网融合,这种新三网融合下来,创造的数字经济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最终形态。所以我们说从战略判断上,我们已经进入到了数字经济时代,而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相比于农业经济以家庭为单位,工业经济以企业为单位,在数字经济时代整个生产制造的单元会产生变化,生产制造的方式会从减量制造变为增量制造,对整个能源的消耗也会降低,但对整个社会的福利度会增长。
数字经济以数字化的信息和知识作为关键要素,但是要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网络作为载体,为什么这么强调互联网?因为互联网在强调互联互通,在过去,信息化进程从1950年到1990年差不多是数字化的阶段,九零年到世纪的一零年代是网络化的阶段,而一零年到现在是智能化的阶段。2016年国家信息化发展纲要里面是明确界定了三个阶段,但是我们说数字化阶段,是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产生到1950年开始商业化,差不多20年的时间到1969年,因为苏美冷战现在又开始有些新的斗争了,我相信这个可能还会对互联网产生一些更大革命性的变化。1969年互联网名义上诞生到1976年开始,TCPIP发明互联产生差不多20年的时间,推动了全球进入了网络化时代。由于互联网的存在,1990年大量的国家开始介入,就像我刚才讲的1994年4月20号,中国是第七十七个介入全球互联网的国家,之后俄罗斯也加入了,全世界通过互联网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进入了网络化的时代,但是其实互联网本身也在变化,从第一个阶段我刚才讲1970年代到1990年代,实际上主要用于军事和科研领域,它的用户来自于一些教育科研工作者,包括中国也是来自于大学、中国科学院、清华北大这些。到了1994年开始介入以后,到万维网诞生,已经进入了万维网时代,1994年超文本标记语言的发明,我们说互联网就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大家可以建设网站把自己的数据和信息分享出去,进入了信息互联网的阶段。
随着大量的网站服务于云计算,我们发现可以非常低廉和方便的使用云上的应用,于是我们把数据就交给了云这个平台。比如淘宝、天猫、滴滴,其实已经把应用和数据结合在一起了。应用和数据产生了紧密的耦合,我们在这几年突然发现出问题了,从2016年网络安全法到2021年数安法和个保法,包括关键基础设施保护条例全部出台以后,数据价值得到了认可,数据安全合规也得到了强化。基于这种价值认可和这种合规强化之后,数据和应用开始逐渐分离,为什么?因为我们聚焦到怎么保证安全。那么就出现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数据是谁的?我们今天讨论数字产权也好,还是数据产权也好,最核心的问题,数据是谁的?怎么去做安全保护,怎么做合规?
很多国家发布了相应的法律,不光中国发布数安法,之前,在2018年欧盟的GDPR已经强制实施了,GDPR实施以后,全世界也算是长臂管辖,欧盟的GDPR已经闲置了美国的一些互联网企业,欧盟运用GDPR对美国几乎所有头部企业都进行了罚款,都是以数亿或数10亿数、10亿欧元的方式出现,因为数据的保护。
到了这个阶段,一个大的趋势,就是我们目前的判断,数据和应用将会产生分离解耦。当然分离解耦不是说把数据拿回自己家里,它的逻辑和安全必须和现有的应用进行分离,以保护数据的安全和数据的合规,进而当数据和应用进行解耦之后,这份数据也可以被不同的应用使用,而一个应用也可以使用多家的数据。我不知道在产权交易过程中,不同的交易所之间的数据是否打通,当数据和应用分离之后,不同领域的这种数据能够被不同的人去使用和访问,那么整个数据的交易才能够去盘活起来。否则的话,各地的交易机构包括数据交易所,就会形成一个新的孤岛,这对数据要素的流动是不利的。
互联网要支撑数据要素流动,互联网也在变化,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第三个阶段,以典型数据互联为特征,我们怎么能够保证在尊重数据产权的前提下来完成数据要素流动?流动要以数据互联为前提,我刚才听到有人说数据就像石油一样,这个是大家对它的认知。当然数据不像石油一样,因为石油可以用完,数据可以不停的产生,数据经过漂白凝练以后形成的知识,可以再度形成更加高知识密度的数据。
从政治经济学来看,数据是一种生产资料。数字技术就是生产力,数据基础设施,包括前一段时间很火的区块链等等是来构建生产关系的,大体是一个共识。但是数据或者说数字化的数据,这种生产资料和其他的生产资料是有明显的不同的,它具有很特别的特性。我们也在总结过程中,数字技术作为生产力和传统的市场工具构成的生产力也是不一样的。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数据产权是典型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问题,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了生产关系。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讨论了很多问题,比如说数据治理问题,数据要素盘活问题,数据技术的利用问题。数据治理其实核心是这种生产关系的模式问题,还有数字技术,为什么说中美可能很多领域脱钩,包括美国把很多中国的企业放入实体清单等等,都是在限制这种数据技术的转移,无论是芯片领域还是一些高端的软件领域,都在进行限制,其实它在控制你的生产力。
另外,各国都重视数据,根据联合国统计,现在超过137个经济体都有各自的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和各种数据安全法等等,还有陆续更多的经济体出台,那就意味着大家对这种数据的保护会在全世界形成大量的孤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美显然是非常重要的两方,因为几乎所有的前20位和30位的互联网公司,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于中国和美国,原来中国占1/3,美国占2/3,当然,这两年我们低一些,但是在前30位我们仍然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美国也很重视,我这里列了一下,从2012年到2021年这十几年期间,美国出了若干的法案和战略。
中国就不用说了,从G20,2016年提出的经济倡议,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学了网络强国,然后是大数据,接着人工智能,后来2019年学了区块链,2020年学了量子科技,2021年学了数字经济,我们把数字经济相关的这些领域都学了。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数据,所以在2021年集体学习数字经济的时候,也特别强调了数据和数据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各方面都重视。美国也很重视,中国也很重视,欧美也很重视。但是,我们基本上判断数字经济的发展阶段,大体还属于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过渡的过程,未来还有非常大的一个空间。
如果以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来看,初级阶段基本上叫无所有权、无使用权。为什么这么讲?当你在使用云端服务的时候,你把数据大量交给云端的时候,会发现你的数据根本不在你手里,数据的产权说不清楚到底是谁的,所有权都说不清楚,使用权是你的吗?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刚刚出台的“数据二十条”确实也做了创新。
数据产权三权分置,是现阶段遵循互联网的发展规律,遵循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我们用一种新的产权分置的制度体系,来构建对数据要素盘活的机制,这可能也是一种创新。但是这个事情是否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能起到实效,需要多各方去重视和参与,共同去实践。但是有一点,如何更加完善数据产权制度也是非常关键的,在实践过程中在逐步去完善,在现有对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都尚不清晰的情况下,如何盘活使用权,在盘活使用权的基础上去看持有权、包括未来的利益分配,实际上我觉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一个突破。在这个过程,最终我们还是要明确产权,产权可能不是单一所有权,也可能是共权,如何在技术上进行支撑?其实就涉及到在未来一个阶段,可能要有所有权的问题,哪怕是共有公司股权,咱们可以100个人分,但我得有一份权利。对于是1%还是1.1%,其实不重要,而在于你参与了产权设计之后,共同去把这个事情做大,来分未来的收益权,而不是过多的去强调我到底占有多少所有权。现在处于这个阶段,我们在探索,在未来,当然这个事情可能有点乌托邦,最佳的状态是不要再去争论所有权,甚至有些人会放弃所有权,然后来换取更大的使用权。这事情实际上是互联网的创新模式。
互联网诞生时,1974年威瑟和博康发表了一篇论文,内容是TCP IP协议,我想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专业都知道这个词,这是一个网间互联的协议,这个协议其实是有专利的,但是他们放弃了专利,否则的话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都要向他们两位支付专利权,如果这样,我想一定不会有现在互联网的普及,我们中国也不会有10亿网民,全世界也不会有40亿网民。之后,在互联网这个领域,当创造一项新的技术,会优先选择没有知识产权的技术,或者说有知识产权选择放弃和公开的这些技术,这是一个互联网基本模式,它以一种开放合作的方式来扩大,最后它的收益不是从它的知识产权转移或许可上去获取,而从这种产权或者技术对未来的贡献产生收益上去获取的。这种模式比如说操作系统,原来的操作系统已经废掉了,采用了Linux,这是开放的,所以开源精神和开源软件也是互联网的一个基础,其实就得益于对这种产权的一种认知。
整个社会对于数据产权到底怎么认知,这实际上是一个过程。回到数据本身,其实对数据的认知,我们的团队也在做研究,最近我们在写一本书,想把这个事情好好说一下,但是我们发现这里面会有很多的误解。数据其实指的是数字化数据,其实有人类诞生的时候数据就有了,因为物质、能量、信息是我们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三要素,而这个信息就是一种数据,数据是信息的载体。我们人类的所有生产活动、经济活动、科技文化等等方面的活动都是基于数据的,只是在计算机互联网诞生以后,我们把数据数字化了,而数字化的数据就便于传播,更便于存储以及加工利用。
从数据的采集环节到传输、存储、计算、利用乃至消亡整个环节,把数据数字化之后不一样了。我们现在看有很多技术,2008年就开始提物联网,现在讲5G,未来还有6G星联网等等,其实它主要是完善了数据的采集和传输环节,怎么能够更加朴实的接入和采集数据,无论5g还是6g能不能更快,包括千兆网络,未来可能万兆到家庭了,这都有可能,这些都在完善采集和传输的工作。现在讲数据中心,包括算力网,其实在提高我们的计算和存储的能力。我们原来讲蓝光存储,后来各种各样的存储模式,如何能把数据有效的和低成本的大容量存储起来,用更高科技的方式去计算,包括我们现在也讨论量子,对吧?原有你认为数据加密的方式可能在量子计算面前的话就不值一提了,不是一个量级的增长,它几乎是一个无限量级的增长,这种情况下我们对数据的分析就会更强,所以在这个环节里面也会有很多的技术产生。包括现在计算结构上从云边端,以及刚才讲的量子科技等等都在产生。
还有应用,其实我们对于老百姓和行业来讲,看到的主要是应用,无论你是政务应用,还是商务应用,包括我们出行打车等等,这是老百姓和行业所能感知的。虽然我刚才讲在采集、传输、计算和存储环节,在科技领域或者计算机领域的人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对老百姓来讲主要是应用。这个里面就像咱们通常讲的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一样,无论怎么分类,在数字应用里面的是推陈出新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运营的商业模式也在逐渐产生变化,当然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为大家通常被忽略的就是属于消亡在GDP里面。比如说我在一个平台上把我账号注销,把我所有数据删除掉。
从采集、传输、计算、存储、应用、消亡6个环节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数据的互操作,我从你那采了传到我这来,从我这存了送到你算,算完以后他就给你应用,它就是一直在流动,一直在不同的空域流动,可能是跨组织域的,可能是跨地域的,甚至是跨国域的。我们如何在不同的组织之间,不同的程序之间,不同的国家之间促进数据要素流动,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也是我们通常讲的数据治理问题。在技术上就是一个数据的互操作问题,在不同的语境文化互通,这是一个难点。
但是从目前来看,无论是统一的标识去找到数据,还是统一确权平台去确定数据产权,其实都缺少统一平台,现在所建的大量的系统,彼此之间可能是不通的,或者我在这儿进行确权以后,另外一个还不认可。现在在城市层面,有些城市已经可以达到统一认证,但是不同的城市之间也做不到。我今天在成都做了,我在上海可以吗?在北京可以吗?另外我的授权信息也没有进行存证,那就意味着是未来会产生很大的争议,包括未来的所谓算法管理和隐私计算分类分级等等,都还面临各种问题,这实际上是目前我们需要去着力去解决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才有可能讨论我们基于数据的产权,或者才能用数据去赋能传统产权,然后去盘活我们的经济发展,实际上非常关键。
今天的题目叫数字化时代的数据驱动模式,创新模式是什么?我们这里做了一个范式,伏羲智库姑且用我的名字做了个伏羲范式,是一种数据驱动的数字化发展新范式。就像我生命周期的这张图,把采集、传输、计算、存储放在底下,把应用放在上面,把这数据库都放在中间,它就变成了这么个三层结构。中间是数据基础设施,下面是采集和传输的网络基础设施。然后接着是存储和计算的算力,基础设施上面就各种应用,这就是三层结构,这是一个在互联网领域被典型使用的三层结构,也就说明了数据和数据的互操作问题在其中非常关键。
我们传统讲的服务器、域名等等都属于数据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它能完成数据从采集、传输、存储和计算,然后通过数据基础设施这种调度,然后完成支撑上层应用的发展。这是一个我们数字化发展的范式,为什么说它是范式,我把它叫做1234,这是整个体系,从数据的全生命周期来看,它已经涉及到6个环节。整个环节都涵盖了两个维度,彼此促进,左边技术安全,右边治理和生态,一软一硬,这两个不能偏颇,三层结构相互依存。为什么说基础设施上层应用与中间的数据调度是相互依存的,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基础设施的创新会推动上层应用的创新发展,而应用的创新发展反过来会驱动数字基础设施的改进。所以四个方面涉及到治理、生态、技术、安全,它一定是要均衡发展。我们通常很多地方重视技术,不重视政策,有的人说政策很重要,技术不重要,等技术和政策都有了,发现行业生态没有。等行业生态有以后,发现安全是个问题,我们经常说先发展一个后发展一个,于是到出了事情以后就手忙脚乱。所以在四个方面,技术、安全、治理、生态,要均衡发展,才能保证我们整个数字化发展体系。这无论对一个城市,还是对一个国家,还是对一个行业,其实都是一种方法论。所以到底数据驱动的模式创新是什么?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理念。拿两个案例说明一下模式创新。
我们做了一个案例研究,关于城市资源的数字化配置,今天在座的各位很多从事这个领域的,我知道很多交易所存在,我确实对交易所很多事情不太了解,也是前不久做这个案例研究的时候,才有所学习。我们现在的城市资源,特别是包括国有资源,我上次听到一个讨论会说大概我们现在有上百万以上的国有资产是有待有效盘活的,这是一个巨大的体量,如何盘活?我盘活我的闲置资源,比如说我的手机不想要了,我可以放到闲鱼上去吧?旧衣服不要的,我也可以把它卖掉,或者我卖自己的房子,可以去交易市场,但是我们还有更大的城市资源,其实也是需要去盘活的。在这个过程,数据驱动是非常关键的。一方面,城市需要让更多的人知道有哪些资源可以进行配置,市场上也需要知道资金可以投向哪些资源,但这个事情其实在供需对接上做的并不够好。虽然我们下了大量的力气去构建各种交易平台,但是如何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信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更高效的进行交易,这就是一个关键。我们前两天出了一篇报告,就是关于数字经济时代城市资源数字化配置的一篇报告。这样来看,其实从线下配置和线上配置的这种效率公平性,包括效益其实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也构建了一个指标体系,评估了大概几十个城市,而中国330多个城市,其实很多城市还没有完全做到疏导配置。刚才说了数字化时代,于是我就构建了网站,把它数字化了,把这些闲置信息的话在网站上公开,于是我就认为就结束了。其实不是的,这就是信息化进程的数字化,网络化阶段之后还有一个智能化时代,被数字化以后的数据,资产配置的数据是否被人有效的去使用?这就是我们现在已经进入智能化时代,但是很多平台还停留在构建一个网站公开信息的程度,或者说我构建一个交易平台,但是事实上数据的打通还没有做到。目前我们看,其实城市的数字化配置还是处于一个相对初级的阶段,但是实际上是可以完成数字化配置的,这部分大量资产的配置会对推动中国的经济增长,这是非常关键的。我们产权协会是国资委体系的,国资资产非常大,我们认为是中国的经济体制。如果盘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会非常大的,可能比发行一些增量货币会更有效,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存量资产配置问题。
第二个,企业层面,数据驱动的经营模式变革又是什么样子?大家其实有很多的体会,去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峰会期间发布了数字文明时代数字化经营的社会价值研究报告。报告的核心研究内容,是经营活动价值的生产转化和实现的过程。企业的所谓生产管理和经营活动,当数字化以后,就必须要变成数字化的生产,数字化的管理和数字化的经营。把生产管理经营活动数字化很重要,是个基础,但不是终极目的,因为生产经营管理环节数字化以后,产生的数据是可以打通的。因为经营上可以和用户进行连接,我就知道或者更接近用户需求,那么反过来就可以驱动生产环节,不会去浪费,围绕需求做一个小的波动就可以生产。以前的方式是以生产为中心,生产了1000台设备,满大街去宣传,然后去找客户。于是会产生浪费,生产多了卖不出去,生产少了发现亏了。而现在实际上是以消费为中心,因为大数据的存在,可以以消费为中心,反过来驱动生产,这时候我们的浪费成本就会减少,这也是某些互联网大佬说,在大数据时代是可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或者更快实现。其实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供需对接问题,会避免资本主义所谓生产过剩,这是一个主要的原罪。所以数字化生产、数字化管理、数字化经营的核心就是把生产经营管理的数据进行打通。另外还有一个关键,由于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可以无限增长,就意味着在传统的生产关系里面,生产资料是有限制和总量的,所以大家就会产生博弈,而数字经济时代的话可以避免或者降低博弈,商业文明形态就会变化。
在数字化时代,数据驱动精英,我们列了4大特征,从以人为本需求导向的人文特征,到线上线下全域结合的形态特征,是以数据驱动来达到供需匹配的一个技术特征。
中国有很多大的平台彼此之间不怎么通,现在国家也在治理,就会逐渐打通。事实上不同领域、不同生态,哪怕在同一领域同一生态的竞争者之间,数据打通是有助于共同发展的,因为空间很大。根据中国2035远景目标纲要,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时候,我们人均GDP大概要达到2万到3万美金,按照现在已有GDP的比重,在经济增量以2/3的数字经济比重,那么在2035的时候,我们至少还有100万亿的数字经济GDP。这时候我们的理念自然就会不一样,你会更采用一种开放生态的方式,更关注长期战略来分未来蛋糕,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关键的。
数据驱动有三大支柱,一个是算法,一个数据,一个算力。我们通常讲说人工智能等于什么?智能时代等于什么?人工智能等于算法加数据,或者说算法加算力支撑的数据。所以三者是不可或缺的。如何完成数据的有效利用,你要高效算法,但高效算法没有好的算力。另外一点你算法再好,我的算力超强变成量子,可能原有的你的算法也不行。这里面实际上三大支柱都要兼顾。
数据驱动的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各方的通力协作,就像我们的研究机构一样,我们和中科院、清华、伏羲智库是一个研究共同体。目前和行业协会,从中国互联网协会到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到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等等,也会产生了很大的协作和联系。
我们也呼吁在全社会层面来构建互联网发展的合作网络,推动数字化发展,或者说以数据驱动的数字化发展。从产业对接,从整个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可以做工作,这是一个典型的开放合作的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模式。所以我也欢迎大家能够加入进来,共同发展。最后感谢主办方给我这个时间来分享我们的一些研究思考。